「音樂是歷史上最大的偷渡客,
總是趁著人不注意的時候,
悄悄的溜進皮箱裡,
順風游地球。」李茶說。


就在馬友友的演奏中,破除了音樂國界的限制,真的是令人看到了一種音樂的旅行,從馬友友的音樂當中,看到了他的跳舞,他的歌唱,代我們遨遊這世界。


從老師介紹的「G大調 第一號無伴奏組曲 第一樂章」中,高低起伏、蜿蜒曲折的河流聲中的大提琴悅音,走進座森林,羊腸小徑穿梭其中,小樹雜陳、數影斑駁,我們便學會了聆聽馬友友音樂的心靈古典內涵。


從我開始注意到馬友友的時候,是在電視上播放他演奏的情形,那時令我意想不到,一個華人能夠在國際上如此的出色,然而也見識到大提琴忠厚、誠懇、柔美、悠揚的聲音。也是因為馬友友,我開始對大提琴著迷,迷上了他的音律,識別種樂器所不能匹敵的。


一個音樂人,表象給我們看到的,是他的作品,然而卻忽略了他的內涵。在我研讀馬友友資料的當中,領悟了,要當一個知名的音樂家,他所具備的涵養是我們在表面上所看不到的,乃是藉由音樂散發出來;一個成功的音樂家,背後辛苦的努力,乃是常人的百倍萬倍,不是我們表象看到,就只是為了讓專輯一張一張的出來,獲版税,而是讓我們享受他在努力背後,所結晶製造出來的藝術品。


就好比一把精緻的大提琴,不是藉由機器就能製造出來完美的音格,機器生產時是標準化、控制化的,可以讓所有的聲音都一模一樣;反之,就與提琴手工匠們所製造出來的精細完美,品質大不同。一個好的琴,除了選用木料與漆材的優質性外,也需要匠工細心的雕琢。這也讓我想起了「紅色小提琴」的傳奇故事,一個巨匠做出的完美小提琴,一直珍傳到世世代代。


因著馬友友豐盛的好奇心,也帶給我了不停的思索,我應該更多的去接觸自己專業範圍以外的知識,因為人永遠都是不滿足的,我也產生了許多豐盛的慾望,我自己是不是在該在鑽研更多有興趣的範圍?我是不是應該做一個為自己探索自然界科學家的實事求是精神?對於疑問我能夠追根究底、契而不捨,也謹剔自己,在這時代變遷迅速的社會當中,我應該更多的閱讀一些讀物,來充實自己的修養。


「所有的藝術,都出自於音樂,還有大自然。」我對這點非常有感覺。音樂是平常讓我放鬆心情的調劑品,提高我生活涵養的豐富性,我覺得我不能沒有音樂,一種隨心哼唱,打從心底湧出的一個樂流,帶給我心生的快樂與滿足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泡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